本笔记摘抄整理自2024年注册会计师《会计》官方教材,以及东奥会计在线张志凤老师的讲义。
【注意】绿字部分为补充内容或搜索了其他网络资料后的个人理解,无相关依据,可能有误,仅供参考。
1、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主要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所以只能记录可以以货币衡量价值的资产和负债等。企业很多资源比如人力资源、企业品牌及大众对企业的追崇和信任、企业的科技和技术、企业的理念和管理手段、企业的客户和用户资源等,都是企业的价值,但是会计都无法衡量。
2、会计的作用
2.1 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2.1.1 投资人
投资人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做出投资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的毛利率、资产收益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及其发展趋势,还需要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及所处行业的信息。
2.1.2 债权人
债权人为了选择贷款对象、衡量贷款风险、做出贷款决策,需要了解企业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还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同行业所处的地位。
2.1.3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为了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配置社会资源,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损益状况和现金流转情况,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纳税情况。
2.2 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可以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前景;通过发现过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差距及原因,以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预算的分解和落实,建立起内部经济责任制,从而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
2.3 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通过与企业过去业绩的纵向对比反映企业的盈利发展趋势,通过与同行业的横向对比反映企业竞争力,从而考核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3.1 会计人员
①坚持诚信,守法奉公;②坚持准则,守责敬业;③坚持学习,守正创新
3.2 注册会计师
①诚信;②客观公正;③独立性;④专业胜任能力和勤勉尽责;⑤保密;⑥良好职业行为
4、会计准则体系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组成。
4.1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受托责任观),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注重所有者对管理层的考核,业绩不行就直接更换管理层。
但随着企业发展,尤其是企业上市后,股东众多且股权交换和流通变得方便,股东更关心公司价值管理和资本市场股票表现,公司业绩不行就卖出公司的股票,而不是更换公司管理层,报告目标偏向决策有用观。
我国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满足决策有用观的前提下,需要兼顾受托责任观。
4.2 会计基本假设
4.2.1 会计主体
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一般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独立核算的业务部、含多家公司的企业集团、封闭式基金等都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的假设主要是将企业自身的业务与其他主体的业务区分开,尤其是与股东的业务。股东发生的私人业务不应由企业记录。
4.2.2 持续经营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是会计分期的前提。
封闭式基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寿命固定或可确定的结构化主体,有限寿命本身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成立。
4.2.3 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意味着企业会一直经营下去,但是决策者需要企业信息,不可能等企业停止经营才提供,因此需要会计分期假设,认为划定一个点提供信息。同时会计分期的出现也使得历史成本、折旧等概念得以出现,也可以纵向分析对比。
4.2.4 货币计量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主要是因为现实计量单位太多,比如一升水和一根尺没法直接比较价值,只能先转换为货币,再进行价值比较。
4.3 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权责发生制适用于企业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会计等,收付实现制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预算会计。
4.4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4.4.1 可靠性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中立无偏。
4.4.2 相关性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4.4.3 可理解性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4.4 可比性
可比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纵向可比),同一会计期间不同企业之间可比(横向可比)。可比并非要求必须相同,只需要一致就可以。
举例:①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②政策变更或差错更正的追溯处理;③合并报表调整子公司政策;④同一控制下长投入账成本基于被合并方调整至投资方政策后的账面净资产认定等。
4.4.5 实质重于形式
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法律形式为依据。
举例:①将附有追索权的商业承兑汇票出售确认为质押贷款;②售后回购业务中,回购价低于售价视为租赁确认租金收入,回购价高于售价视为融资确认利息费用;③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区分等。
4.4.6 重要性
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金额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本质上属于重要信息(如净利润)可认定为重要事项。
举例:①合并报表中抵销内容的选择;②中期报告没有必要像年报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③存货盘盈与固定资产盘盈的差异处理等;④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只更正不追溯等。
4.4.7 谨慎性
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举例: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②计提产品质量保证;③采用加速折旧法;④内部研发项目的研究阶段支出全部计入损益;⑤或有事项;⑥递延所得税等。
4.4.8 及时性
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满足及时性可能影响可靠性,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
4.5 会计要素
4.5.1 资产
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确认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4.5.2 负债
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的确认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4.5.3 所有者权益
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
4.5.4 收入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或服务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收入是“日常活动”形成的“总”流入,利得是“非日常活动”形成的“净”流入。
①收入:出售库存商品,售价100万,账面价值80万。确认收入100万,确认成本80万。
②利得:出售固定资产,售价100万,账面价值80万。确认资产处置损益20万。
4.5.5 费用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的确认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②经济利益流出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③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4.5.6 利润
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如果资产处置时还有价值(抵债、投资等)计入“资产处置损益”科目,没有价值(毁损、报废、捐赠等)则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资产处置损益”虽然属于利得和损失,但是计入营业利润。
还有其他计入营业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例如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处置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部分)等,具体可以参考利润表。
利得和损失除了计入损益,还可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即其他综合收益。
4.6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其应用原则
4.6.1 历史成本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一项固定资产,当年买的时候是100万,历史成本就是100万。
4.6.2 重置成本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一项固定资产,当年买的时候是100万,现在买是80万,重置成本就是80万。
4.6.3 可变现净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一个半成品,加工成为产成品还需要投入2万。加工完成后卖价10万,预计需要发生销售费用0.5万,税费0.3万。可变现净值=10-2-0.5-0.3=7.2万。
4.6.4 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现在有10万,假设存到银行一年的利率为10%,那么一年后变成1×(1+10%)=11万。反过来想,如果一年后有11万,这个11万的现值就是10万。
4.6.5 公允价值
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支付的价格。
就是公认的市价。
4.6.6 计量属性的关系与应用原则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财务报告目标,企业会计准则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如果这些金额无法取得或者可靠地计量的,则不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属性。
4.7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5、可持续信息披露
5.1 企业ESG评价体系
企业ESG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近年来兴起的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可持续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界和投资界的具象投影,其内涵不仅包括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包括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与工具。
除气候变化信息以外,一家企业从管理其业务对环境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资源回收利用等),到员工健康与安全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再到企业文化和治理过程的完整性,都可纳入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范畴。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将通过直接方式(如原材料、劳工成本等)或间接方式(如员工、投资方、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影响企业的经营以及盈利状况。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会在短期内对企业的整体价值产生影响,该影响还可能在中期甚至长期的范围内持续。
也就是说以后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时,除了关注财务指标,还要开始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从财务管理体系发展到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环境主要还是环保方面,比如气候影响、绿色技术、污染治理、可再生资源等。社会即社会责任,比如员工待遇与发展、供应链数据隐私、产品质量、公益活动等。治理是指公司治理,比如公司管理架构、信息披露制度、董事会及审计独立性、决策流程透明度等。
ESG一方面要求企业按相关标准做事,一方面为政府监管和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一旦涉及到政府(不合规会被处罚)和投资者(做得不好评级低可能得不到投资),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迫使企业按标准行事。
5.2 国际ESG评价标准
5.2.1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
是可持续发展报告方面的重要世界性团体,其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得到了全球各类企业的广泛认可和采用。GRI报告流程基于三套标准:GRI通用标准(适用于所有组织)、GRI行业标准(适用于特定行业)和GRI议题标准(关于具体议题的披露项),旨在让公众了解组织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5.2.2 碳披露项目(CDP)
是一家为投资者、企业、城市、省/州及地区运行全球信息披露系统并帮助它们管控环境影响的非营利性组织。CDP的披露框架与TCFD要求相一致,这使CDP成为全球最大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其评分被广泛用于投资和采购决策,助力零碳、可持续和有活力的经济发展。
5.2.3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
2015年12月,G20金融稳定理事会发起成立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于2017年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框架》,聚焦气候及环境相关风险。
5.2.4 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DS)、SASB和IIRC
2020年美国SASB与IIRC宣布合并,成立价值报告基金会(VRF)。2021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宣布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旨在为全球投资者和资本市场提供全面、完整、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披露信息。ISSB成立后,先后吸收合并了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和VRF,与GRI开展合作,接管了TCFD的监管职责。
5.2.5 其他
各国政府及监管机构在推动ESG投资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鼓励或强制要求披露主体在定期报告或单独的报告中披露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
5.3 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现状
5.3.1 香港联合交易所ESG信息披露
港交所于2011年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要求ESG报告强制披露管治架构,并按照“不遵守就解释”的要求对环境和社会范畴12个层面一般披露内容和关键绩效指标进行披露。
港交所亦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更新《香港交易所指引信》,将环境及社会事宜的披露纳入上市申请文件的业务章节。此外计划将ESG报告要求纳入TCFD的若干主要建议,并已经发布《气候披露指引》,以帮助企业评估其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措施。
5.3.2 中国内地可持续信息披露
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陆续发布了多项有关ESG信息披露的要求与指引性规范文件,以推动上市企业提高ESG管理水平与信息披露质量。如2018年9月证监会修订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21年6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和第3号,要求企业在年报和半年报中新增环境和社会责任章节。2022年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更新了上市规则,首次纳入ESG相关内容。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进一步加强了对ESG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的重视程度。
5.4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基本内容
5.4.1 ESG治理
ESG治理层面强调董事会责任及全面参与ESG进度检讨、风险评估及报告审批;由董事会发出的声明中载有下列内容:①披露董事会对ESG事宜的监管;②董事会的ESG管理方针及策略;③董事会如何按ESG相关目标检讨进度,并解释它们如何与发行人业务有关联。
5.4.2 ESG报告
ESG报告层面要求企业明确报告定量与定性内容要点、报告原则与方法论,敦促上市公司不断规范ESG报告流程,实现高质量的报告披露。其中,ESG的环境维度主要披露上市公司在排放物、资源使用、环境及天然资源,以及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并体现企业对于环境风险的管理和应对能力。ESG的社会维度主要披露上市公司在员工权益和发展、供应链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社区发展方面的信息,并以体现企业社会风险管理能力的企业员工伤亡、客户投诉数量、贪污诉讼案件数量等作为负向指标。
5.5 可持续信息和财务信息相互影响
现有的通用财务信息披露准则可以为如何进一步明确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而气候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也将会影响会计诸多领域和财务信息披露。例如:①企业资产由于气候事件或政策变动无法使用,则需要重新评估资产;②碳价格上涨、对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更严格监管以及客户偏好变化会导致主营业务发生变化;③重点排放企业为履行减排义务购入取得碳排放配额,需账面确认相应的碳排放权资产。